一間企業要上市,傳統的管道必須營收與財務數字達到一定水準,提交書面報告後再向主管機關申請;但在美國的企業有另一種上市途徑「SPAC」可以省去這些流程,且這兩年被廣為使用。根據 Stock Analysis 與 SPACInsider 統計,2021上半年,美國共有541家企業上市,其中透過 SPAC上市的有349家,甚至超過了傳統 IPO 管道的案件數。
Year | IPO Count | Gross Proceeds(mms) |
2021 | 349 | 108,540.9 |
2020 | 248 | 83,354.0 |
2019 | 59 | 13,600.3 |
2018 | 46 | 10,751.9 |
2017 | 34 | 10,048.5 |
2016 | 13 | 3,499.2 |
本篇文章依序介紹如下 ● SPAC是什麼? ● 不是新玩意,其實已行之有年 ● SPAC的參與者 ● 透過SPAC上市,有什麼好處? ● SPAC有哪些缺點? ● 個人看法 ● 補充:SPAC上市 VS 借殼上市 ● 補充:國家法律制度
📌SPAC是什麼?
SPAC (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) 是一種特別的上市方式,其具體操作如下:
Step1:策劃SPAC上市的管理團隊,先成立一間沒有實際營運業務的A公司
Step2:讓A公司IPO上市,藉以募得資金
Step3:取得資金後,管理團隊再去找有潛力的未上市公司B
Step4:談妥收購事宜,A、B兩家公司合併,完成這次的SPAC操作。
→對B公司而言,其可「透過被併購的方式,達到實質上市的目的」,故是一種特殊的上市方式。
📌不是新玩意,其實已行之有年
對於參與SPAC上市的IPO投資者而言,體驗很像在抽「盲盒」。投資人雖然認購A公司的股票,但卻無從得知未來會實際併購哪間B公司。然而SPAC上市在美國其實已行之有年,甚至早在 1990 年代就已經存在,許多知名公司都是通過 SPAC 公開上市,像是:漢堡王、維珍銀河等。
📌SPAC 的參與者:1. 創始人/管理團隊、2. 贊助人、3. 大眾投資人
- 創始人 / 管理團隊(Founder / Management Team):尋照目標公司並完成併購,管理團隊在完成合併前通常不領有薪水,其獲利來自於完成收購後獲取的大量股權收益。
- 贊助人(Sponsor):在 A公司尚未 IPO 前,就先投入資金的者稱為「贊助人」;其投入的資金會用來支付A公司IPO 所需的費用。贊助人出資約佔 SPAC IPO 募集總資本的 10%,並可獲取「創始人股份」,而創始人股份在 A公司 IPO 之後,平均可兌換約 IPO 募集總資本 20% 的普通股股份。
- 大眾投資人:SPAC 在 IPO 階段的參與者,購買「單位」(Unit)。
📌透過 SPAC 上市,有什麼好處?
- 對投資人:一般散戶難以參與未上市公司的股權投資,而認購SPAC相當於投資於一個私募股權基金(PE Fund)。
- 對被併購公司:透過 SPAC 上市讓被併購的公司省下傳統 IPO 冗長繁瑣的程序,不需要經歷編寫上市說明書、也毋需付出路演費用及承銷費用。
- 對贊助人 / 管理團隊:透過 SPAC 上市的籌資速度比傳統 IPO 更快。傳統 IPO 可能需要 18 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,而 SPAC 通常 3 ~ 5 個月就能完成 IPO。
📌SPAC 有哪些缺點?
在解釋缺點(或風險)前,我們需把SPAC的規則再描述得更細緻些
SPAC 透過IPO 向大眾募集資金
↓ 募得的資金會進入「信託」帳戶保管,避免不當挪用風險
↓ 管理團隊需在18~24個月內找到合適標的、完成併購目標公司
↓ →若在期限內順利收購,則兩間公司完成合併。
__→若失敗,SPAC公司將被迫清算解散,原存放於信託資產的資金發還投資人。
- 對於投資人而言:雖有信託帳戶將投資人的資金隔離、可避免管理團隊挪用;但投資者仍承受無法預先知道會買到哪間公司的不確定性,加上 SPAC 制度規定要在18~24個月內完成目標收購,故在期限屆至下,管理團隊可能會對收購標準放水(畢竟他們的獲利與收購成功的股權收益息息相關),導致併購到的公司品質參差不齊。[例如去年底透過 SPAC 上市的電動卡車商 Lordstown 在今年第一季被爆出訂單數據造假、執行長與財務長雙雙離職,造成股價幾周內即重挫73%]
- 對被併購公司而言:由於被併購價格是談出來的,其每股價格通常比直接IPO價格低很多。
📌 個人看法
身為一個風險厭惡的投資人,筆者基於以下原因,認為現在不是投資 SPAC 的時機:
- 2019年迄今已有超過650檔 SPAC 上市,又 SPAC 以收購潛力公司為目的,筆者認為基於市場效率性,很難存在這麼多的潛力股尚未被收購。
- SPAC 的管理團隊並無薪資,其主要仰賴收購成功後的獎酬,因此欠缺嚴格審查的機率較高;除了文章前半段提到的Lordstown,《彭博商業週刊》近期也揭露一間 SPAC 公司「Archer Aviation」雖號稱可做出載客直升機,但經探詢後該公司坦承只做出一台還在測試中的原型機;2020年4月時,這間公司種子輪的估值僅1600萬美元,改請SPAC業者來評估後,馬上宣稱有380億美元,等於瞬間翻漲23650%!到底是SPAC 團隊有獨到慧眼、還是過度吹捧?委實很難說。
但基於現行貨幣政策極度寬鬆、資金漫灌的大環境下,筆者認為即便有上述 SPAC 負面的新聞,應也不會有拋售的鏈鎖效應。
附註:筆者有看到一種策略,其投資 SPAC 以替代現金儲備(想法是:如果沒收購成功,就發還投資本金;但一旦併到好標的可能是20%以上的報酬),算是蠻合理的思路,分享影片提供讀者參考。
📌 補充:SPAC 上市 VS 借殼上市
或有讀者會心生疑問:修但幾咧,SPAC 怎麼聽起來有點像「借殼上市」?兩者的區別在哪?
傳統借殼上市的殼,大多是經營不善的公司,才可能被未上市公司買來當殼用,因此存在固有業務、債務等問題需要處理;而 SPAC 就是單純只有現金、沒有業務的一個「很乾淨的殼」。
📌 補充:國家法律制度
由於 SPAC 在去年被美國華爾街爆炒,香港與新加坡交易所都已經研擬允許SPAC上市;我國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上半年參加立法院財委時也證實,已請台灣交易所去研究SPAC上市的可行性(但筆者認為以台灣嚴格的監理環境通過的機率應是極低啦)。
📌 參考資料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51/5319650
https://technews.tw/2021/03/08/king-of-spacs-chamath-palihapitiya/
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SPAC/20484090
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78411
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210223003176-260410?chdtv
https://wiki.mbalib.com/zh-tw/%E7%89%B9%E5%88%AB%E5%B9%B6%E8%B4%AD%E4%B8%8A%E5%B8%82
https://www.bloomberg.com/news/features/2021-03-08/are-spacs-a-good-investment-inside-the-stock-market-s-looming-spac-bubble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U5beuY6C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