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稀記得2012年,筆者見報得知英國多家銀行聯合操縱LIBOR一事;
當時因才大一,對於金融商品及其連結的利率沒什麼概念,只記得裁罰金額高得嚇人、以及驚愕少數人掌握金融市場彷若電影情節的印象。
2017年為筆者踏入社會就職的第一年,
英國FCA(英國版的金管會)宣布四年後、也就是2021年LIBOR將被新的指標取代。
即便該議題作為同事間的早報話題被討論了幾天,不過當時FCA亦未確切提出未來的替代指標,故這件事情好似被慢慢淡忘了,模型、每日餵給系統的資料參數依舊,至筆者離開該公司前都並未就該議題做調整。
而前幾天在看債券時突然想起這件事,心中一驚2021年也快到了,故決定動手進行LIBOR的相關整理,接下來的內容會部分參雜個人意見(主觀意見部分筆者會註明),就當作記錄一個時代的見證吧。
一、認識LIBOR
LIBOR全稱為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,倫敦同業拆放利率。
其實光從指標名稱,就可得知許多有趣的小細節。
InterBank:銀行同業間的
Offered Rate:
拆放利率,銀行 lending money 註 的利率;
與其相反的是Bid Rate拆進利率,為銀行 borrowing money 的利率。
(註:不是筆者在裝ABC啊…而是中文博大精深,寫銀行的”借”款利率易造成不同解讀(到底是借出去還是跟別人借?),故暫用英文表示)
London:至於為什麼選擇倫敦,而不選擇美國?這就要從LIBOR被創造的歷史講起了。
如上篇文章所提,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美國成為全球最強大的經濟體,在《布列敦森林協議》下,美元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媒介,正式取代了金本位制度。
因此,1970年代的美國境外銀行皆多有龐大的美元儲備(美國以外的美元,即歐洲美元Eurodollar);加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如俄羅斯、中國、中東國家出於政治原因,不便將美元存款放在美國境內,故轉而將錢存入法規相對寬鬆的英國。
筆者認為金融市場迷人的特點之一在於其效率性;英國的持有的「歐洲美元」多起來之後,銀行家自然會想要資金去化、有效運用,故開始承做跨境的國際貸款業務,而這也是國際聯貸的起源。
不過鑑於當時的利率動輒高達7%、8%,銀行以固定利率承做長期放款的意願是不高的,故Zombanakis創造了LIBOR這種浮動利率的機制,確保銀行團在放出資金後,利率可隨通貨膨脹而調整,其後LIBOR便在國際聯貸業務中被廣泛使用,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關鍵利率。
英國倫敦也因此成為世上最大的歐洲美元結算中心。
1
稍微小結一下,
LIBOR 是倫敦銀行間的借貸利率,隨著歐洲美元市場的發展,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中浮動利率的基礎。根據美國金融穩定委員會的統計,全球金融市場中有超過 150 兆美元的貸款、證券和利率衍生品定價中涉及了 LIBOR。
補充:
LIBOR是浮動利率的概念,後來發展成涵蓋美元、歐元、日元、英鎊和瑞士法郎五種貨幣和隔夜、1周、1個月、2個月、3個月、6個月和1年期七種期限的報價。目前最常用的是3個月期美元LIBOR。由於倫敦是全球最大規模的歐洲美元市場,故LIBOR也常被狹義理解成歐洲美元的短期資金利率,我們此系列所討論的 LIBOR 也特指美元利率(雖然更準確表述應該是 LIBOR USD)。
了解LIBOR被創造的原因後,下篇再來講述其報價機制吧。
One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