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匯投資者在基本面上最關注的訊息,無非是各國央行的利率決策,希冀從調升/降利率來判斷貨幣兌的未來走向。
又央行的升/降息決策與「通貨膨脹率」密切相關(參見從《FOMC會後聲明》洞悉外匯投資者必注意的指標一文),而通貨膨脹率是由「消費者物價指數」所算出。

以上是從目的、實用性的角度來逆推為何要了解消費者物價指數,
我們換個角度,用順向的方式再整理一次以上邏輯。
「政府統計出消費者物價指數→用以計算通貨膨脹率→當通膨過高/低時,各國央行會升/降息→影響匯率走勢」
回歸到消費者物價指數,英文為Consumer Price Index,簡稱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 CPI。此數值顧名思義即站在消費者立場、用來衡量物價水平的指標(統計範圍涵蓋上百種商品與服務。)
CPI的變動百分比,就是通貨膨脹
例:假設去年1月的CPI為130、今年1月的CPI為138,
通貨膨脹率=(138-130)/130 = 6.15%
此外,在統計CPI的商品範圍中,有些項目價格容易受影響,例如能源、蔬果類食物……;剔除此類波動大的項目後,就是常聽聞的「核心CPI」。
適當的通膨對經濟是正向的,當商品售價溫和上漲→企業營收提高→企業願意再投資、工人薪水增加→民眾消費力提高→經濟成長...如此的正循環。目前美國央行明定以核心CPI達2%為目標。
然而,當通膨過高時,則隱含著「過多貨幣」追逐「過少商品」,為了解決市場上鈔票太多的問題,央行往往會調升利率;反之,則調降利率。
此篇為對於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基本介紹,學術上對於CPI的統計另有提出見解,筆者亦對央行以CPI變動比(即通膨)作為利率決策依據的合理性提出質疑,就待後續文章撰述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