繼上篇文章介紹了非農與小非農,
本篇將介紹另外兩個Fed常關注的數據──「失業率」與「勞動參與率」。
目前世界主要大國在計算失業率時,多採取國際勞工組織(ILO)的定義。
我們可依其敘述,將人口大致劃分如下:
註1:這邊更精確的說法是「16歲以上的民間人口」,也就是16 歲以上的本國人(不計外籍人士),扣除現役軍人、監管與失蹤人口。
註2:非勞動力指16 歲以上,但無意願找工作者。包含求學中的學生、高齡退休、家庭主婦/夫、志工等。(在家專職投資股票等也屬於非勞動力哦!)
對於上述勞動人口架構有畫面後,接著介紹今天的兩個主角
一、失業率
1.公式
2.數據如何影響政策
● 失業率上升時,市場會預期央行採取更寬鬆的政策,使該國貨幣走跌。
● 失業率下降時,市場會預期央行為避免經濟過熱而採取緊縮政策,使該國貨幣走升。
3.現況觀察
(由於筆者文章主要針對外匯投資的知識科普,又新台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中交易量占比小,故不會以台灣的經濟數據為主軸。)
此處敘寫美國的失業率
圖片來源:美國勞工部
在最新發布的數據中,美國2019年11月的失業率為3.5%,創下史上最低。
而在FOMC 2019年12月的經濟預測摘要中,參與者對未來五到六年正常失業率的估計介於3.5%至4.5%之間,中位數值為4.1%。
是故,就目前數據表現良好的狀態下,2020年Fed再做出預防性降息的機率不高。
那如果12月的失業率破底,來到3.5%以下,Fed是否會升息呢?
筆者認為不會。
依據是在幾次FOMC票委的談話中,提到「近期失業與通膨間的關係可能比過去更弱」,
也就是說即便失業率保持在較低水平,亦不會引發不必要的通貨膨脹。
故筆者認為即便破低,2020上半年也不會再升息。
二、勞動參與率
1.公式
2.現況觀察
最新的勞動參與率(2019年11月)為63.2%,處於十多年來的低檔。
有些評論認為勞動參與率低代表美國仍有龐大的閒置勞動力、目前的失業率遭低估,民間整體薪資不易快速走高。
上述推論比較間接,數據發布的當下對於匯率走勢的影響不大,
但此或許不失為提供投資人另一角度來檢視整體勞動市場的比率。
聲明:
- 評論僅為筆者個人想法,不代表投資決策之建議。
- 內容皆為原創
One comment